鲁迅式独立思考与当下的语文课堂 ——《温儒敏谈读书》读后感
4月下旬,语文组老师们开始共读《温儒敏谈读书》,本书汇集了作者谈读书和语文学习的文章有40余篇,读来觉得作者的文章为很多教学中的问题指出了思考的方向。其中收录了一篇《中学生如何读鲁迅》,亦颇有帮助,引发了很多思考。
鲁迅是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作家,言辞犀利,见解独到,文笔深刻,带着强烈的独立思考。“思想”的重要性自不必说,“鲁迅从来不盲从,不凑热闹,也从不相信现成的结论,大家都这样认为的时候,鲁迅会冷却下来,跳出来问‘为什么’。”我们学习鲁迅“是要学到他的那种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作者也提到了“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下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的困惑,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毫无疑问,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才是真正能称之为“创作”的东西,是每个人独特的思想过程和成果的体现,是任何一篇文章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然而当下很多的语文课堂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充斥着人云亦云的套路,和一些所谓的“方法”——如“万能作文开头”“高分秘诀”之类,方法和套路不是不可用,只是所作需要有思想和内容的独特性,方法和套路才有所附丽,若是一味奔着“妙招”和套路去了,那么未免有买椟还珠之憾。
其实语文学习复杂吗?并不,无非是输入与输出,阅读与表达,其他的一切都在围绕着这两个核心运转,但是我们似乎人为地把语文学习弄得琐碎而乏味。课堂上剁饺子馅儿式的切割文本,做一些舍近求远弯弯绕绕的练习——或许我说得过分了,然而鲁迅也大概的表达过“过分的必要性”,例如若是想在一个房间里开扇窗,众人必是不许的,必得想要掀屋顶,众人才会过来中和一下,同意开窗了——故而,我们学语文直接奔着主题去不好吗?课堂必不可少的有练字和阅读、激发阅读兴趣,课后更多地阅读,然后尝试创作和表达——为何要做类似于孤立地、缺乏情境地“组词”“仿写”这种事倍功半、表面化的学习呢?学着别人的口气遣词造句再嚼一遍,与东施效颦有何不同?留着这些时间多读读书不好吗?何况若不是从内心里认同,即便勉强依样画葫芦“生造了个句子”,对自己的表达和创作当真有用吗?毕竟发乎内心方才不吐不快,独立的思想才有价值。我们一面学习鲁迅的个性独特,一面用这种裹脚式的学习方式来抹去孩子独立的个性和思想,想着怎么跟“范例”学说一样的话,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回想自己求学时代,也算是作文课上不犯愁的少数了,但是遇到仿写、造句之类的练习还是烦躁讨厌,为了一个套路去练习,远不如痛痛快快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来得实在。
也许一介新手的我对“仿写”“造句”之类的练习必要性理解不够到位——然而就目前的理解看,除了在试卷上给孩子扣分分个三六九等,平时难为孩子,其他的用处没大有。当然讲到这里,总会有担忧:“平时没用,长远没用,但孩子考试会考啊?”
考试需要的解题套路出于对孩子成绩负责,我们自然该教,但是什么时候教、什么频率教、什么方式教,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有发挥余地的。就语文学科来讲如果我们把时间用于大量的原文阅读、深入的思考和自由的表达,等到面临重大考试之前,再进行解题方面的点拨,——阅读积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领悟力,加上短时期的解题点拨,并非不能达成“取得好成绩”的目的。何况一天一张卷练出来的解题能力若无阅读的积累,只怕也只是个空壳子而已,语文课的时间怎么用,其实是有高下之分的。
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来讲,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无论从那个方面,我们的课堂都应该更加注重让学生有机会有时间反复咀嚼原作品,老师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进行适时而恰当的点拨,带领孩子们自主体味文字的魅力和背后文化的力量,少进行不必要的切割和细碎的讲解,更加注重孩子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真正做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撰稿:任富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