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音者希,孰能珍兮;能尽雅琴,唯至人兮” ——记四(1)中队家长义工课
中国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古琴,作为士大夫必修课之一,大量的出现在诗词歌赋中。《诗·周南·关雎》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曹魏的嵇康,著有《琴赋》。唐时的王维喜欢“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刘禹锡曾有“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的幽怨。潇洒又浪漫的李白尤爱月下的琴音“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居易,常建,刘长卿……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都曾用琴入诗,可见,琴,是文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精神食粮
。
董老师演奏一曲《流水》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义工课在掌声中结束了。通过今天与古琴的近距离接触,同学们对古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兴趣,希望未来,通过不断的学习,能更一步的理解与深入,把这一项根植于中国人灵魂中三千余载的乐器发扬光大!
抚一曲千年的古琴,引蝶翼般美丽的向往。袅袅余音后,风起树摇,有花儿片片飞落……
【撰稿:汤冠祺妈妈 摄影:刘皓润妈妈 审稿:李蔓 编辑:刁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