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识陶冶性情,以性情涵养课堂 ——观潘庆玉先生执教《湖心亭看雪》小记
潘庆玉先生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因语文之缘得以与其相识,至今两年多了。每次见面,他那不紧不慢的言谈,温和笃定的举止,不经意间彰显出的雅士之风,都会让我有一种如入芝兰之室的感觉。
其实听潘老师讲课的机会不是很多,至今三次而已:杨绛先生的《老王》,以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为主体的大美兰亭群文阅读,再就是蝶庵居士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他那用学识陶冶性情,以性情涵养课堂的学院派授课风格,听来温润如玉,颐养性情。
前段时间,有幸听了潘老师执教的《湖心亭看雪》,其以“读中游——画中游——镜中游——梦中游”的课堂架构,“妙语——俊语——隐语——警语”的语言品味,加之将美学大家宗白华的美学理论和清代著名画家石涛透视技巧纳入课堂,让观课者不难体会到,这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背后是丰厚学养的支撑。
在细品文本环节,潘老师没有在大家通常以为的关键词句上切磋琢磨,而是独辟蹊径,从几个“连词”“量词”上开启宏大的课堂意境。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个“与”字,在潘老师的课堂上绽放出饱满的生命力,将“天云山水”在“与”字的依次关联中层层铺开,“与”字好像成为了一支如椽画笔,一笔一笔地荡开“天、云、山、水”之大美镜像,让学生在“雾凇沆砀,上下一白”的空灵世界里,感受到那好似混沌不清,却又层层叠加,有形可寻的壮美画面。观课的我也随着潘老师娓娓道来的话语,沿着张岱游移的视线将大美之象先层层剥离,又将浑然天成的自然之大美还原成妙不可言的文字,在几番来回几多想象中,神游在美丽的西子湖畔。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在“痕、点、芥、粒”几个量词的研读中,潘老师由自己对文本的深入领悟,巧妙地设计出“从哪个视角望去人才像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引领学生读出两个张岱,一个在人间一个在苍穹,学生跟着这个物我合一的张岱,在九天之上俯视大雪过后静谧的西湖,在想象的空间思绪纵横飞驰。
观潘老师之课,折服于其课堂上蕴含着的深厚学养。对于一位教师的成长来说,学科素养和专业素养同等重要,所谓学科素养也就是之于所教学科的学识,拥有丰厚的学识方能达到博观约取、信手拈来、奇思妙招不断的育人境界。学者、教授在这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也当学思不辍,不能比肩,亦当相随而行。
潘庆玉先生,一位大学校园里挚爱着基础教育课堂的学者,没想到更恰当的语言,就借用张岱先生之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此小记作结吧。
山大附中凤凰路学校 王兆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