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有难易,备课无精简
充分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知识有难易,备课无精简。初中地理,每周只有两节课,在这种情况之下,地理老师更要深入研究课标、精心备课。我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但作为执教的地理老师,我们更要有“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
关于备课重要性已经听了很多遍,但对“备课”二字真正地认识应该是从参加了人教版7年级下册《巴西》公开课之后。
一、《巴西》公开课之回顾
人教版7年级下册《巴西》是第九章西半球国家中的第二节,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5个国家,尤其是和刚刚结束的《美国》这一节相比,知识内容比较简单。正源于“简单”二字,在备课时掉以轻心,导致备课不充分。
本节课通过《巴西狂欢节》这一视频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巴西的特色文化有哪些及形成原因,从而引出巴西的人种特点是“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最后在对这一内容进行小结时,强调了巴西的多元文化。这一部分的设计似乎思路清晰、简单明了,但评课老师点评时提出了以下问题:
1.巴西最重要的人种特点是什么?
2.如何理解种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这一内容包括了这么多知识,带着这些疑问,我重新拿起课标、课本进行深入研究。
二、明确种族与文化之间关系
课标中要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巴西这一课能很好落实这一目标要求。首先明确种族与文化之间关系,基于巴西人种构成的特点,巴西文化才呈现出多元性。课本中也提到了这一特点所形成的历史原因,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的殖民者进入巴西,随着巴西种植园的发展,大批非洲的黑人奴隶被贩卖到这里。那时,葡萄牙人与黑种人,以及原著居民印第安人通婚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的后代便成为混血种人。长期的文化融合不仅没有消灭不同民族的文化,而在相互改造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狂欢节、桑巴舞、足球已经成为巴西的一张张名片,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让更多的世人了解、认识巴西。种类复杂、相互融合的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使巴西文化呈现出多元性。
在认真研读课标、教材之后,反思自己的导入,发现这种教学思路不清晰,容易让学生误解为一个国家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是因为混血种人数量多,而其实不然,如中国、美国。此外,将多元文化概括为巴西的特点容易让学生和前面中东多元文化的学习相混淆。在这里,人种特点是多元文化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在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地理知识,明确了知识之间逻辑关系,激发了继续探究多元文化的兴趣,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7年级下册为例,对比分析了美国、中东多元文化的特点与形成原因。
三、探究不同类型的多元文化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不同的民族文化能够广泛地在世界各地传播,每个国家都具有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但其形成原因却大不相同。多元性有两方面理解:一是种类多,求同存异,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二是有差异,固执己见,呈现一种各自为主的局面。以美国、中东地区为例。
民族大熔炉—美国。美国的音乐、食品、体育活动等都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其祖先来自于全球各地,人们移居美国时带来了各自的风俗习惯,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于接受各种差异,对异质文化和不同评议持容忍、可接受的态度,来自各地、各种族的不同的文化在这里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这里多元性生存的环境更宽容,呈现的局面是百花齐放。
多元的文化—中东。中东民族文化差异大,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位于这里,同时这里也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犹太教的发源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这里的多元性侧重于差异,也正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多元文化成为中东地区战乱冲突的重要原因。
知识有难易,备课无精简,这是我对本次备课的最大感受,课标中目标要求,课本中环节的设计都需要我们精心研究,每一个知识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历史的故事,每一次对比分析都潜藏着知识的升华。精心备课,从中寻找更多的学科乐趣。
撰稿:赵蕊
审核: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