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为 深涵养 ——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第三届初中“名师名篇”观课记
观课背景:为进一步探寻富有想象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11月23日,由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济南高新区凤凰路学校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名师名篇”语文教学研讨会在山大附中洪家楼校区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主题为“聚焦核心素养,激发教学想象”。
不同的老师决定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模式,几位名师的课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和独到之处。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潘庆玉教授执教《湖心亭看雪》拉开序幕。潘教授通过“读中游”—“画中游”—“镜中游”—“梦中游”四个环节带领学生在西湖雪景中赏雪景、悟痴情。潘教授拓展了美学家宗白华“飘瞥”、画家石涛“神遇而迹化”及书法家王羲之“如在镜中游”的相关美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体现的意境之美,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潘教授抓住课文中“雾凇沆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和“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两处“与”字,循循善诱,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感受作者视角的切换,悟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第二堂课是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胡培兴老师执教的《动物笑谈》。这堂课中胡老师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挖掘教学中容易忽略的点、促进学生生长且学生感兴趣的点,从探讨动物、作者、众人之“笑”入手,来“谈”本文作者对科学和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理解,品悟劳伦兹身上所具有的包容谅解、与动物打成一片、执着、敬业的品质。
济南市济微中学李妮妮老师的语文课是开放的,她不拘泥于文本自身,也不受制于时代与环境所限,而是以辩论赛的形式,让“景春们”与“孟子们”展开了一次次深入的对话,当一位位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文字已变成一个个灵动丰满的生命,真实而不虚伪,鲜活而不呆板,学生们浸润其中并得以成长。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阐释教师的作用是精神的航标、是点燃火炬的火种、是唤醒学生生命自觉地灵魂。
在名师的示范引领下,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明白了一节有深度的课、有探讨价值的课应该是“学生眼里放光、老师眼里也放光”的,板书设计应该是水到渠成、不必刻意思考的,这就要求老师们应深修为、深涵养,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教学效果自不待言。
(撰稿:吴雪娅 张敏 刘杰)